关于西方宗教,我一直心存疑惑。回想当年,罗马人曾灭亡了犹太国,将犹太人流放四散,后来又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之后罗马人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甚至对耶稣雕像顶礼膜拜。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图为耶稣雕像)
百科全书上的解释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出征时注意到军中有不少基督徒,遂命令士兵在盾牌上刻画十字架,希望借助信仰的力量提升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于是,君士坦丁便开始对基督教采取宽容态度。
但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显得过于简单且难以令人信服。一个国家从残酷镇压一个宗教,到转而鼓励纵容,绝非一件小事能促成的。显然,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更深层次、更关键的原因。
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人的信仰是传统的罗马古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罗马众神崇拜。有学者将罗马古教视为多神教的代表,基督教则被看作一神教的典型,认为基督教取代罗马古教是“一神教战胜多神教”的标志。(下图为雅典娜雕像)
展开剩余77%然而,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会发现多神教和一神教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存在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复杂关系。因为归根结底,这两者都是以世俗权力为基础所映射出的信仰体系。
在人类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部落为单位散居各地,不同部落发展出各自独特的图腾文化,图腾不仅是信仰核心,更是权力象征。随着人口增长和资源争夺,小部落逐渐融合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不同部落的图腾信仰开始并存,这也就是多神教的最早形态。由此看来,多神教本质上是源自以图腾为核心的一神教演变而来的。(下图为圣约翰雕像)
而看似属于一神教的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国教后,随着世俗王朝的分裂,也逐渐吸收了原本属于多神教的某些特质。最典型的表现便是中世纪欧洲普通百姓的宗教生活,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抽象的上帝,而是形形色色的主保圣人:圣母玛利亚、圣约翰、圣雅各等。渔夫、农民、皮革匠、水手甚至盗贼,都有自己的守护神。
因此,到了那个时代,基督教已不能被单纯视为一个纯粹的一神教体系。
多神教往往对应的是建立在部落联盟或城邦联盟基础上的松散世俗权力体系。这种体系内部存在相互制衡,权力可以被取代或分享。北欧维京民族和希腊城邦便是典型例子,其对应的多神教分别是北欧神话和希腊神话。(下图为巴尔贝克太阳神庙,亦称朱庇特神庙)
罗马继承了希腊的这种松散权力体系。不同势力间既互相牵制又随时可能替代彼此,实力均衡时谈判共存,优势一方则可能动武征服。这种充满变数的权力结构常见于较为落后的部落文化,当然也有人美化称之为“共和”或“民主”。
随着罗马行政体系逐步完善,世俗权力趋于集中,支撑多神教的分散权力体系开始瓦解。以君士坦丁一世为代表的罗马皇帝不再满足于权力分散和传承不确定的状态,便借助一神教犹太教的形式,用改良后的基督教取代了罗马古教的多神信仰。(下图为圣母玛利亚雕像)
因此,君士坦丁一世在早期执政时,默许基督教传播并允许其与罗马古教共存,随后颁布了著名的米兰赦令,赋予百姓宗教自由,允许基督教主教审理宗教案件(为教会独立埋下伏笔),并免除基督教僧侣的国家劳役。
在官方层面,君士坦丁开始大力支持信仰基督教的官员,公开宣称基督教是真理,异教是错误的,强调是上帝的力量助他取得胜利。基督教迅速壮大,君士坦丁本人最终完全皈依基督教。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民间信仰的转变,实质上却是君士坦丁借助宗教力量,彻底改造罗马帝国的权力体系,使皇权成为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不再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皇权必须传承给亲生后代。(下图为君士坦丁一世雕像)
历史学者对君士坦丁宗教政策的评价是:他始终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审视并利用宗教,将其作为夺权和稳固统治的工具,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提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一位皇帝。如果套用对君士坦丁的评价,这位中国皇帝同样从政治和战略角度运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学派,把学派间的争论当作巩固政权的手段,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家能猜到他是谁吗?
2022.06.25
发布于:天津市